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新宇教授做客我校名师讲堂
发布时间:2023-03-10 浏览量:
2023年3月8日上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新宇教授应我校邀请,做客“名师讲堂”,围绕《莎剧汉译研究:议题与视角》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线上线下混合式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曹新宇便指出当下莎剧汉译研究虽获得学界持续关注,但仍待深入挖掘探索。她认为,学界在译莎的语体问题研究、零星译者的译文研究、莎剧的舞台传播研究等方面仍有欠缺、还需加强。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莎剧汉译研究的四个议题与四个视角,并在之后的讲座中一一进行了说明。
首先,关于莎剧汉译研究的议题。第一,散文体与诗体。学界对译莎的语体问题存在争议,方平、辜正坤和黄国彬等人提出“以诗译诗”的观点,傅光明提出要“译出散文诗的韵致”。第二,案头与舞台。为阅读而译和为演出而译需要考虑的要素有所不同,顾仲彝、曹禺和英若诚等人坚持为演出而译的观点,黄国彬、方平等人也将舞台因素纳入考虑,并在译文中通过重排幕场和增加舞台指示等方法有所体现。第三,正文与副文本。注释是莎剧译本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评注、考证等内容,所占篇幅甚至超过剧本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注释的程度越来越深。第四,剧本与读本。读本即是故事形式的戏剧读本,比如《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多个版本,多由原文、注释和译文构成,包含了语言知识、翻译知识和社会知识。
其次,关于莎剧汉译研究的视角。第一,莎剧的跨媒介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莎剧的传播形态除了文本形态,还衍生了舞台剧、广播剧以及多模态展示等等,曹新宇指出当今自媒体对莎剧传播的影响值得研究。第二,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经典化。从中国中学教材莎剧的编选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取决于时代的机遇、后人的推动以及其作品本身通过刻画普遍人性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曹新宇指出我国代表性文化符号问题值得反思,学界应当思考如何使得李白、汤显祖等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国家成为经典。第三,世界史视角下的莎剧汉译研究。曹新宇提出中日比较研究的方法,东亚的戏剧形式存在内在关联,会相互影响,比如中国译者曾借鉴了日本对哈姆雷特的翻译,对比分析中日译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对莎剧汉译研究有利。第四,莎剧翻译家行为研究。行为研究颇受学界关注,包括译者规律性行为研究,以及历史传承和行为上的突破,曹新宇还提出了“影响焦虑”、行为者行动网络关系和互文性等研究视角。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之前,现场师生就案头读本和舞台剧本之间的矛盾处理,以及昆曲的字幕翻译等话题与曹新宇教授进行了互动讨论,曹新宇教授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胡安江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曹新宇教授将莎剧汉译研究的相关内容完整详尽地呈现在听众眼前,信息丰富,视角多元,既将听众带入了译莎的世界,也让听众领略到了她的创新思维,给予听众各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迪。
图/文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