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创新——记第十七期川外科研沙龙
发布时间:2011-10-19 浏览量:
2011年10月14日下午3点,四川外语学院副校长王鲁男教授应川外科研沙龙的邀请,为我校研究生及青年教师作了题为“科研·方法·创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玉梅博士主持,王寅、廖巧云、郑白玲、杨少琳、侯国金等教授,赵永峰、刘兴兵、张宏、谭春等博士及王天翼等青年教师和诸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体现出大家对科研方法探索的学术热情。 首先,科研沙龙会长彭建简单介绍了科研沙龙成立的历史、活动目标及形式,分享了以往部分活动,并代表沙龙衷心感谢领导们的一路关怀、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紧接着,王鲁男教授从发现问题、认知与思维及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向广大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介绍了寻找科研视角和方法的思路。在第一部分,王教授以“如何追问问题”入手,通过“格式塔”、“河内塔”等图片形象生动地说明如何从不同角度切入和分析问题。接着,他详细阐释了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并用实例加以解释,化难为简,通俗易懂。在讲座第二部分,王教授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引入,以认知和思维的关系入手,从思维的类型、层次、特征和要素等方面阐释了如何达到科研视角和科研方法的创新。他指出,开放才能使系统容纳新信息,思维才能得到广度和深度,并且强调情感对思维的重要作用。然后,王教授逐一介绍了各种研究方法,并将科研工作高度概括为20字方针:“境界朝上、思想要活、立意要新、操作要实、语言要清”,并强调在多学科视野下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总结中,王教授用中国古代四大文化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有容乃大”启示大家做科研的方法和态度。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人的包容度有多大,学问就能做多大。在随后的提问环节,王教授以幽默诙谐的形式一一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王鲁男教授扎实的专业知识,幽默睿智的讲述方式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 讲座最后,王寅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他指出,本次讲座内容充实、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生动详实地阐述了寻求科研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方面,值得青年学子认真消化吸收。他以英语“A man is known by conference he attends”鼓励广大师生多参加类似的学术活动。科研处处长廖巧云教授也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并衷心感谢王鲁男校长百忙之中为大家带来一场见解独到的学术讲座。她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沙龙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主持人刘玉梅博士也呼吁大家多关注科研沙龙的系列活动。第十七期川外科研沙龙活动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冯淑妮)
王鲁男教授作精彩讲座
王寅教授作点评
廖巧云教授发言
王鲁男教授耐心回答提问
刘玉梅博士主持沙龙
彭建会长介绍沙龙发展历史
参与老师与沙龙会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