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交流 >

科研沙龙第16次活动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1-07-04 浏览量:

2011年6月29日晚7点,四川外语学院科研沙龙第十六次学术交流活动在博文楼六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文化方向硕士生导师费小平教授作题为《福柯“知识考古学”到底“考”什么“古”?》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廖七一教授主持,刘玉梅博士及文化、翻译、文学、语言学等方向的研究生共聚一堂聆听讲座。

讲座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费教授对福柯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指出这位西方文化的考古学家、冷酷的反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者、“尼采式的共产主义者”身上深深地烙着马克思主义式的批判姿态的印记,他时刻关注宏大叙事下“文化边缘”的破碎、差异状态。第二部分费教授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并点出其对翻译研究的特殊意义,费教授用话语建构性和话语实践的相互依赖性两个理论观点揭开了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神秘面纱。费小平教授指出,福柯“知识考古学”“考”的就是话语的表层宏大叙事背后隐藏的一系列尘封已久的无声息的且充满差异性与复杂性的话语之“古”。他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被建构的“话语”, “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就是要去揭示出作为“事件”的翻译行为背后那张被主流话语所掩盖的由权力、知识、话语一同编织的“规则”之网,研究其中的“陈述”、“档案”、“话语单元”及“稀少性”。在第三部分中,费教授以北美华裔学者刘禾的“跨语际实践”和陈建华的“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为例考证了“知识考古学”的实践意义。费教授深入浅出,联系现实,由学术谈人生,鼓励同学们今后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不被认可不要气馁,指出“人”是一个话语场,跨语际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一个话语实践到另一个话语实践之间需要场域,需要体制认同,并且体制充满不定因素,要积极向周围人学习,让自己在新的话语实践中被认同。“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手提问,从专业性问题到学习的困惑都有所涉及,费老师一一耐心详尽地给予了解答,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鼓励同学们冷静对待未来的得失、荣辱,正派做人,正派做事。

最后,廖七一教授做了精彩点评,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廖七一教授认为费小平教授的这一讲座为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基本精髓提供了可靠的门径,为文化翻译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讲座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费小平教授渊博的学识,平实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谦逊的学者风范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