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赵一凡教授莅临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1-06-02 浏览量:
2011年5月24日至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史学硕士、哲学博士赵一凡教授应邀莅临我校,在宏文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钱钟书《围城》解析”和“布迪厄:语言与象征力量”两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讲座分别由我校周文德教授和副院长董洪川教授主持,全校3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赵一凡教授在第一讲"钱钟书《围城》解析"中,从小说《围城》中鸿渐、辛楣、晓芙、柔嘉等主角人物的的起名用典入手,为同学们讲解了《围城》中丰富的讽刺性隐喻及各类有趣掌故。赵教授指出,《围城》是一部中西合璧的文学经典巨作,其中既包含有国学经典《周易》、《楚辞》、《山海经》中的传统谣谚和寓言掌故,也有西洋神话寓言;不单有中国古典孔孟之道,也涉及西方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经典言论,赵教授为我们一一讲解,在场师生无不受益匪浅。 赵教授深情回顾了与钱钟书老先生的浓浓师生情,讲述了自己作为钱老的弟子,在钱老的严格指导下,阅读了众多中外文经典。赵教授孜孜不倦、严谨求实的治学神令在场师生钦佩赞叹。赵教授还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了细读和解析作品的方法,他指出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中西文化与中西典故的交叉,以及中西方历史上各重要思想流派的异同,同时也要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最后,赵教授鼓励在座同学多读书,读好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赵教授学识的渊博,也体味了一场触动心灵的人文之旅。 在“布迪厄:语言与象征力量”讲座中,赵教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在座师生讲解复杂的哲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主要思想及其生成语境,从布迪厄的超越意识入手,阐述了其提出的“象征权力”如何使西方文化获得隐秘政治功能。此次讲座结构完整,思路清晰。首先,赵教授简要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强调话语实为强加于人的“暴力”开始,谈到尼采的“权利说”,以及坚持启蒙立场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赵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布迪厄理论形成的语境背景,指出,当时的西方哲学体系陷入了以福柯为代表的“斗争行为范式”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普遍理解范式”的无休止的争斗中,为了带领西方走出这个“左派”的死胡同,布迪厄提出了“实践理论”,旨在超越这两种 “对立的知识范式”。随后,赵教授带领同学们走入布迪厄《语言与象征权力》的文本世界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篇论文,向同学们介绍了文化象征与社会系统的紧密联系,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生动讲解了象征资本与经济决定之间的交叉联系。最后,赵教授向同学们传授了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要把“context”与“text”结合起来,最好先阅读大家为该作家撰写的学术传记,了解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关人物,再阅读文本,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赵教授的讲座场场爆满,在场师生都热情高涨。每次讲座结束前,赵教授总会耐心细致地回答现场同学的提问。赵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航供稿 科研处
|